當孩子變成爭吵的導火線,7個可以重新思考的問題

我們先是伴侶,才是爸媽,關係夠好了,合作也才有可能好起來。
黃乙白。High媽

黃乙白。High媽

2025年7月14日 上午 2:52

家庭與生活

📩 回填 Email 👉 免費領取《伴侶溝通指南》,再搶先登記《婚內溝通升級課》早鳥優惠券!

當老公帶孩子的時候,我更容易不耐煩

孩子三歲多那年,我經常請陪玩姐姐來幫忙。

每當孩子不願意讓陪玩姐姐接手,我會有耐心地安撫他、理解他的不安,心裡比較能專注在孩子的情緒上。

但如果是老公接手呢?我就容易不耐煩,火氣也來得特別快。我開始注意他怎麼做、做得夠不夠好、會不會太快就放棄而兩手一攤說:「小孩不買單,我沒辦法」。那一刻,我的注意力早已不在孩子身上,而是在伴侶身上那些「他做不做得好」的細節裡。

這樣的反應,不只一次。


家事、育兒分工,不只是「公平不公平」的問題

我曾在探討「次要照顧者」的文章中提到一件事:

當兩人從伴侶轉為「一起育兒」的關係時,情緒勞動的失衡,往往是最大的爭執來源,而這背後有一個經常被忽略的規則——性別意識型態

Gemma Hartley 在《拒絕失衡的情緒勞動》中,把這個看不見的勞動說得更清楚。

情緒勞動不只是時間分配,也不只是誰做的事比較多,而是——

  • 誰在腦中安排每個人的作息
  • 誰記得孩子的活動、家人的生日
  • 誰總是補貨、制定清單
  • 誰安撫情緒、照顧氣氛
  • 誰總是主動注意、提前準備、持續運轉

這些無形的工作,大多數在異性戀家庭中,落到了女性身上。

而當那個扛比較多的人想把一點責任交給另一半時,還要調整語氣、避免吵架、不讓對方覺得自己「指責太多」,這種「連移交責任都要小心」的狀態,本身就是一種額外的情緒勞動。

更讓人挫折的是——當對方終於接手了,卻說那句:「我有幫你啦。」


吵架的往往不是事件本身,而是不被看見的心理需要

我聽過一個真實的故事。

某個深夜,媽媽加班後從娘家接了三歲的女兒回家,爸爸早已在家等候,滿肚子火。他氣媽媽為何晚歸、為何不顧孩子作息。

孩子洗完澡又滿頭大汗、拒絕刷牙,父女倆在門口僵持不下。媽媽不想介入幫忙,爸爸氣得撂狠話:「你去找媽媽商量,我不想管你了。」媽媽爆炸:「你自己帶不好,現在還要我來擦屁股?」

兩人越吵越兇,孩子站在旁邊崩潰大哭。

在這段場景中,問題真的只有孩子不刷牙嗎?不,是彼此的需求沒被看見

爸爸希望太太在乎他的原則,也希望當孩子跟他鬧彆扭時,太太願意幫他一把。媽媽希望自己蠟燭兩頭燒的辛苦能被看見,能在勞累一天後能好好休息。

在那一晚,他們都不覺得自己「被理解」。
也都沒有感受到「我需要你」的時候,對方有回應。

我們不只是帶小孩的機器,我們先是伴侶,才是爸媽,我們都會有對彼此的心理需要。

如果你們正卡在「分工不均」的衝突中,可以在爭執過後,試著問問自己:

  1. 我是不是有什麼希望另一半能了解我、能接納我的地方?
  2. 我是不是有什麼希望另一半能肯定我、感激我的地方?
  3. 我是不是希望感覺被另一半喜歡和欣賞?
  4. 我是不是想要感覺被另一半在乎跟被重視?
  5. 我是不是希望被另一半照顧跟保護?
  6. 我是不是不想被另一半拒絕、不想另一半拋下?
  7. 我是不是希望另一半給我多一點自主權、掌控感、可預測感?

這些需求緊緊地繫在了與我們一起帶小孩的另一半身上。就像故事裡的媽媽,可能是很希望自己工作的需要能被接納、蠟燭兩頭燒的辛苦能被感激、看見先生可以好好帶小孩而讓自己感受到可以休息。而爸爸,可能是希望太太喜歡跟他一起相處、願意留多一點家庭的時間,希望太太重視和在乎他所在乎的事情、讓孩子早點睡,希望太太可以在自己拿孩子沒輒的時候給一點幫助、照顧一下他的挫折。

用「我需要你如何如何」,取代「你為什麼不如何如何?」

當我們對另一半的心理需求沒有被滿足的時候,會一秒變身河東獅。而孩子,只是剛好挑錯了時間,站錯了位子。不要只顧著問題解決,因為重點並不真的只是怎麼樣才能『公平』或是怎麼帶小孩而已,重要的是這些在伴侶親密關係中的心理需求,你有沒有想一想,能表達清楚,告訴你的另一半。上面的這幾個問題,中了幾個呢?你又跟你的另一半,好好地表達清楚過幾個呢?

下次當你們又為了家事、孩子而吵得不可開交,別急著爭「誰對誰錯」。試著想一想:你真正在意的是什麼?你希望對方看見、接住的是什麼?

因為我們先是伴侶,才是爸媽。關係夠好了,合作也才有可能好起來。

📩 回填 Email 👉 免費領取《伴侶溝通指南》,再搶先登記《婚內溝通升級課》早鳥優惠券!

文章標籤

# 吵架# 夫妻# 情緒內耗# 伴侶# 溝通# 婚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