鄧惠文:親密關係像共舞,旋轉落地那刻得自己站穩腳跟
依賴,是逃避孤單跟恐懼的一種方式
逃避孤單跟恐懼,其中一種方式是「依賴」。有些時候我們會擁有一段被照顧的關係,這是好事,前提是當這位可倚賴的角色抽掉時,你不會完蛋或突然間不行。舉例一個野生動物被馴養,不用餐風露宿,當然比較舒適溫暖,可是回到一個野性失去的問題:在這樣子的關係裡,久了有時候自我能力會失弛、鬆懈。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的話,依賴關係就有可能會慢慢出現問題。
有問題的依賴關係是,當不再擁有某個人或某項資源時,彷彿墜落無底深淵,沒有力量把自己收攏。想像當我們要靠著一個人,把重心放在他身上,其實是交出自己去倚靠著,因此我不認為依賴完全是被動,反而有時候是我們主動去依賴。只要我們靠在一個東西上,因為害怕他倒掉,所以時不時就想要檢修,確認到底靠不靠得住,殊不知這些敲敲打打的動作,有時候會造成關係中很大的抗拒跟厭惡,因為對方會時不時感覺自己被你用來確認。
你所擁有的是一段健康的依賴關係嗎?
有些時候輕易把自己變成一個「被照顧者」,會放掉了很多自己的力量。現代女性比較會這樣去思考:「若自己太過依賴先生或男性時,我會不會喪失什麼機會成本?」我覺得這是一個好現象,但也請不要過度使用。這個概念好的地方,不是用來秋後算賬,而是在一剛開始前可以幫助自己先想清楚,進入依賴關係後妳會喪失哪些機會?
以我為例,我當然可以想,如果有人每天養我,當我遇到做節目很挫折、收視率不好時,可能很容易就覺得:「老娘不幹了,我幹嘛為了這三千塊這麼痛苦?」因此,很多時候可能不會那麼努力維持自己的張力,因為不需要舉重。依賴成本其實是很高的,並非說依賴是不好的,但有一種依賴是,依賴越久你越害怕失去,大家可以此來檢視自己所擁有的是不是健康的依賴關係。
以發展階段來講,嬰幼兒期需要有很好的依賴環境,才能夠長出自己的能力,因為在還需要依賴的時候,若被迫太早獨立,那就是假性的獨立。年幼的孩子根本不可能長獨立的能力,要求孩童獨立靠自己反而是揠苗助長,他們看起來往往太早像大人,但內心的空洞是很不穩固的。依賴和安全感就是在我們還能力很薄弱的時候,在有安全感的環境讓我們安心依賴,通過正常的成長歷程,長大後才能獨立運作。因此,不要隨便把好不容易長成的「獨立」交出去,這跟孩子是不一樣的,小孩在某個階段以前,需要有充足的依賴。
回到一開始談的,成年後的我們,不管是情感或日常生活上,我們可以跟別人親密,但重心需要能隨時移動。感情好比跳雙人舞,一個旋轉是以他為軸心,當你被旋轉過去落地的那一刻,自己要能夠站好,不然人家無法與你一起共舞。然而,有時候你也要容許對方的重心在你身上,親密關係是軸心不斷的交互移動,可以融合也可以分開,可是任何時候對方覺得負載,兩人需要分開時你不會因此失去重心。只要保持這樣的心理張力狀態,確認可以把自己照顧好,對自己負責那麼能夠去依賴、被照顧、疼惜,是非常幸福的時刻。
【鄧惠文的自我覺察必修課】
10堂課帶你學會將自己 #無意識的潛在需求,化為 #有意識的行動!
▪了解自己的價值觀、情感與行為模式
▪照顧自己的情緒與感受,減輕壓力和焦慮
▪發掘自己的潛能,找到興趣與人生價值
課程預購優惠中!>>立即了解
延伸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