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是有界限的人嗎?鄧惠文:關係裡各自有角色,請留一半給演對手戲的人

「我的人生不是只有為我自己負責,還要為我父母、孩子、伴侶的期待負責。」這是我們文化裡常見的痛苦,鄧惠文醫師深入剖析模糊不清的關係界線,常常是讓許多家庭愛得四分五裂的關鍵原因。
鄧惠文

鄧惠文

2024年11月29日 上午 4:35

家庭與生活

父母很愛小孩,關係緊密的家庭看起來是很好的狀態。但是,有時候大家反而會因此把彼此的事情,都當成自己的事。很多人說:「我的人生不是只有為我自己負責,還要為我的父母、孩子、伴侶的期待負責。」這時候往往就是處在界線混淆的狀況,是我們的文化裡十分常見的痛苦來源。

大部分的人認為自己做某件事是為了迎合爸媽的期待,可是遇到痛苦了卻要自己承擔,還有可能聽見對方說:「我當初有強迫你這樣做嗎?」在這個痛苦之中,讓家人之間的愛四分五裂,此時應該重新來檢視一下,思考家人之間的界線是什麼?

「我希望你好」這句話有自私也有貢獻

「我希望你好」這句話究竟是給予還是獲得?例如一位媽媽對孩子說:「我希望你好,因此你不要跟這個人結婚、不要做這個工作、你要念這個學校…我希望你好。」事實上「我希望你好」這主詞就是「我」,這是在符合我的期望,因此被期待的孩子聽到的是「爸媽希望」,但大部分的父母會認為,「為孩子好」是自己在給予,當一方覺得自己被情緒勒索、控制,另一方則認為自己是在付出、照顧,界線因此變得模糊不清。

「我希望你好」其實是一體兩面:「我希望」、「你好」。到底要聚焦在「我希望」望,還是聚焦在「你好」?我認為這兩者在愛的關係裡是同時存在的,彼此都要有認知,當我說希望你好的時候有自私的部分,也有想要貢獻的部分。而另外一方也要知道,對方的確是想藉由我的好,來作為自己的好感來源,為了換取舒服的感覺,可能會給予一些你認為有用的建議或幫助。

但這些建議到底有沒有價值?我們可以理性去思考,重新看待關係雙面性的存在,接著就事論事界定,這些建議經評估過後我認為受不受用。且要能夠知道,當安全感、成就感、束縛感是來自另一個人的時候,其實已經進入了他人的界線,同時自己的界線是不完整的,「我需要我的孩子、丈夫、妻子做什麼我才能覺得好」,這已經是一種界線破裂的狀態。

任何關係都有各自需投入的角色,留一半給演對手戲的人

我們可以建立界限的層次感,在外層的圍牆有一些部分可以開放,例如我跟孩子有很好的共識,當他走在我安心的方向上,我會拓張出更外層的一種滿足感跟安全感。很多人會假設人與人之間有一條分明的界線,不是銅牆鐵壁就是完全開放。可實際上人與人之間有愛跟感情,一定有些人是我們容許,他跟我的關係是否影響我的好壞感,所以才會想要為他努力,這是人性,我不認為可以完全被界線區隔掉。

但如果加上最內部的層次感,我們會知道自己有一個核心是不會被任何事情動搖,遇到惡妻逆子、人渣夫都不會動搖的這個界線,必須靠自己去建立。當任何一段關係,覺得自己已經盡力了,對方仍然維持不住,千萬不要當成是自己的失敗,這就是內層界線。有這樣的概念,我們才能在所有關係裡,讓他人清楚你是一個有界線的人。

沒有人希望自己變成別人的成敗

有的母親到兒女長大成人,還要干涉他們的婚姻甚至尋死脅迫。為什麼會這樣?因為她內層界線深信,若兒女的婚姻不美滿,他便不能原諒自己。因為她把自己做的對不對、好不好牽涉到孩子身上,而忘了對方也是獨立的個體,又怎麼能夠把自己的成敗、價值,這般壓在孩子身上。站在子女的立場,自己要活下來就很不容易了,跑輸了還要負擔母親的失望,這是我們社會所背負的東西,十分常見。

喜歡自己所選擇的方式,當你認為那是維持關係該做的,就拼命去跟從,但回歸理性思考的時候,你也清楚自己不是要做一個追隨別人的鴨子,那就要喜歡你的選擇。任何關係裡都有我們應該投入的角色,請別忘了留一半給演對手戲的人,你演好女主角,對方演好男主角,一齣戲完不完整是兩個人共同決定的成果。

【鄧惠文的自我覺察必修課】
10堂課帶你學會將自己 #無意識的潛在需求,化為 #有意識的行動!

▪了解自己的價值觀、情感與行為模式
▪照顧自己的情緒與感受,減輕壓力和焦慮
▪發掘自己的潛能,找到興趣與人生價值

課程預購優惠中!>>立即了解

延伸閱讀

文章標籤

# 榮格# 自我覺察# 鄧惠文# 家庭關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