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鄧惠文專訪】當你直面脆弱,就已經開始變堅強
身處於當下的困境中,人們的心通常是極度混亂的,只知道自己「很受傷」、「很痛苦」,但這痛楚猶如一整團糾結的毛線球,越是苦苦掙扎,就越被緊緊綑綁。
鄧惠文表示,在談改變或療癒之前,必須先學會耙梳、整理這「一整團」的痛苦,抽絲剝繭般去找出這中間「打結」的地方,清楚看到自己脆弱的地方,找出自己的感受、恐懼、需要所在,才能好好判斷接下來要怎麼做,「而這個抽絲剝繭的過程,就是『自我覺察』。」
「若沒有自我覺察,我們問的問題經常都只是假命題,」鄧惠文表示,若沒有深入探知自己的感受,人們看到的通常只是最表面的「對錯」問題,糾結在:他(她)為什麼總是這樣?他(她)為什麼要這樣對我?他(她)是不是不愛我了?他應該要給我一個解釋吧?
「有發現嗎?人們問的問題或糾結的點,經常都是『他他他(她她她)』,但真正需要關心的,其實是『我』在這過程中究竟發生了什麼事。」鄧惠文強調,在覺察的過程中,最重要的一件事,「就是要把『我』放回設問的主體位置上,才能夠喚醒內心中復原的力量。」
協助在人生中面臨迷惘或痛苦的人去「觀看」內心感受、去直面自己的脆弱與恐懼,正是鄧惠文想要開這十堂自我覺察課程的初衷。
你比你想像更有能力
「其實,當我們開始認真『觀看』自己的脆弱時,我們就已經不那麼脆弱了。」鄧惠文表示,一旦開始把重心轉回自身以後,很多人都會慢慢領悟到,自己其實比自己原先想像得還要更有能力。
舉例來說,有人發現伴侶不忠而感到極度痛苦,一開始,這股情緒是凌亂無序的,但當她開始試著在引導下去「觀看」自己的內心感受:那些難堪、憤怒、屈辱感,以及對自我價值的懷疑等,原本猶如雜亂線團般的負面情緒,就會漸漸變得比較清晰,從而能夠一一被剝離、拆解。
曾有個案形容自己被背叛的痛苦「彷彿就像是內臟一塊一塊碎裂了」,鄧惠文引導她去仔細掃描過去生命中的感受時,個案想起,她阿嬤過世時,自己也曾有過類似的感覺,現在的人生風暴,竟與「死亡」以及「被深深依賴的摯愛者拋棄」的無助感跨越時空連結了,她終於意識到,「對方不再愛我」這個現實,勾起的是自己對於「生存」的深層焦慮。
幼年時,「不被愛」、「被拋棄」確實是危險的,儘管現在的自己不再是那個無助的小嬰兒,而伴侶的變心,就撩起了那種原始的恐懼。
當覺察到這一點,就能回過頭去照顧、呵護那個曾經受傷的自己;同時也能領悟到,現在的自己已經不是那個弱小無助的人了,眼前的困境也許沒有原先以為的那麼絕望。
驅動內在復原力
而且,一旦把叩問的「主詞」由「他」切換成「我」,就比較能生出力量來面對問題。
鄧惠文解釋,當我們在關係中感到痛苦時,如果追問的主體是「他(她)」,那就是把主動權交託到對方手上,當對方拒絕時,自己就會感到加倍痛苦。比如說,執意想要對方的回應、解釋、彌補甚至改變,一旦對方置之不理,問題就繼續陷入僵局。
但是,如果能把叩問的對象由「他」換成「我」,或許現實依舊無法改變,但是自身的處境,很有可能就會有了完全不同的方向。
這並不是鄉愿的「轉念心更寬」,而是更深層的認識自己、認清現實,並盤點自己的能力,不讓心受制於他人,把人生的主動權拿回自己手中。
「每個人心中都存著一部能夠解決問題的經典,只是我們得學會去驅動這個內在的力量,」鄧惠文表示,大部分個案經過自我覺察以後,都能夠做到肯定自己,甚至能夠深入評估,清醒、勇敢的做出下一步決定。
這決定也許是原諒、協商,又或許是決裂,或甚至是復仇,「但至少都是在覺察後,『自己認領』的抉擇,不是依賴他人行為的結果。」
「覺察」是需要學習以及反覆練習的。即使像鄧惠文這樣的專業人士,她也坦言,在工作或關係中,難免也會出現「心被困住」的感覺,差別是,她可以更快調整好狀態,讓主動權與話語權回到自己身上,尋找解決方案,「這並不是一種『自私』,而是願意照顧自己、為自己為所有選擇『負責』的思維。」
她建議,當人們覺得自己心陷泥淖時,不妨試著去問自己以下這幾個問題:
- 我怎麼了?
- 我害怕什麼?
- 我需要什麼?
- 我能做什麼?
透過自我覺察的練習,或許就能慢慢看到困境的本質,如此才能幫助自己一步一步通往療癒之路。(鄧惠文的自我覺察必修課:帶你跨越10道心理困境,做自己生命的主人)
別被舊傷的黑洞吞噬
在自我覺察的過程中,經常會碰觸到過去的「舊傷」,有時這些「舊傷」極其久遠,可能來自過去生命的任何一個節點,甚至遠至童年。
鄧惠文表示,在我們的一生中,各種碰撞都可能會留下傷口,事過境遷後,以為已經好了,但卻可能會因為後來的衝擊而又被觸發,「這就好像當一把鹽撒下去時,你才知道某一處其實還很灼痛。」
有一陣子非常流行「內在小孩」(指存在於內心的兒童人格)這個觀點,鄧惠文表示,探索自己童年經驗也是一種「覺察」的過程,這是很有意義的,但比較可惜的是,有些人停在探索的半路,就被創傷的黑洞吸進去了,把童年時期的缺失當成一切人生困境的藉口,「最終你還是要帶著這個『內在小孩』長大,才能夠通往幸福。」
就好像那句話說的:「有些人用童年治癒一生,有些人則用一生治癒童年。」對此,鄧惠文表示,童年經驗確實對一個人影響至深,童年時受的傷,經常得花費很長的時間才能療癒,對不少人來說,確實是「一生」的功課。
「無論花多少時間都沒關係,重要的是,你必須要去『治癒』,而不是去『沉溺』。」鄧惠文說,「一定要提醒自己,必須一點一點有所『進展』,這才是自我覺察最重要的目的。」